事件梗概第一配资门户
2025年4月,中国光伏行业因政策调整引发短期抢装潮,单月新增装机45.22GW,同比增长215%。此次抢装源于国家发改委1月发布的“136号文”,规定6月1日后投产的新能源项目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,此前并网项目仍享受政策保障电价。同期修订的《分布式光伏发电管理办法》设定了4月30日分布式项目并网截止期限,形成“430”和“531”两大政策节点。
3月至4月,产业链价格因抢装需求上涨,组件企业排产提升,部分项目因无法按期并网终止开发。但预期中的5月第二轮抢装未出现,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,业内分析主因企业投资趋谨慎,政策细则未明确导致收益模型不确定。头部企业通过布局储能、电力交易等应对变革,中小厂商则面临更大压力。行业预计未来抢装潮力度或减弱,装机节奏将受政策与市场博弈影响。
原创文章
光伏抢装潮“哑火”:政策变天,企业集体踩刹车
今年4月,光伏行业上演了一出“疯狂四月”。单月新增装机45吉瓦,同比翻了两倍多,组件价格蹭蹭往上涨,连头部企业都连夜增产。但热闹背后藏着一个尴尬事实:原本被寄予厚望的5月第二轮抢装,突然没了下文。
这一切得从年初那份文件说起。1月底,国家发改委一纸通知给行业泼了盆冷水:6月1日之后新建的光伏电站,电价全部由市场说了算,政府不再兜底。文件刚出那会儿,整个行业炸了锅——谁不想赶在deadline前蹭上政策末班车?加上分布式光伏政策卡在4月底截止,直接催生出“430”“531”两大生死线。
3月份开始,产业链就像打了鸡血。硅片、电池片价格一周一个价,有经销商刚付完货款,转头就被厂家毁约涨价。连常年亏损的组件厂都短暂扬眉吐气,排产数据蹭蹭往上窜。但明眼人早就看出不对劲:这波抢装九成集中在工商业屋顶,真正的大头——地面电站压根没动静。
果然,刚进5月,市场就蔫了。硅片价格跌回年初水平,组件厂订单肉眼可见地减少。更魔幻的是,不少项目直接“躺平”弃疗。广东某20兆瓦屋顶光伏招标说停就停,云南300兆瓦分布式项目干脆贴出废标公告。业内人士私下吐槽:“现在做电站就像开盲盒,电价能卖多少全凭运气,谁敢砸钱?”
其实企业心里都门儿清。以前建电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,政府按度电0.4元保底收购,银行抢着放贷。现在政策转向,电价可能跌到0.2元,收益率算不过来账。某电站开发老手直言:“去年谈客户还能拍胸脯保证省电费,今年张口就是‘亏了别找我’。”
但行业真正的分化才刚刚开始。头部企业早备好后手,有的囤积储能项目,有的搞起虚拟电厂。某央企甚至清仓甩卖电站资产,专心做代建生意。反观中小厂商,既没资源玩转电力交易,又扛不住价格波动,只能眼巴巴等着各省细则救命。
这场政策引发的抢装闹剧,最终演变成行业冷静剂。当补贴时代画上句号,光伏电站终于要学会自己走路。就像老话说的:潮水退去时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第一配资门户,推动社会和谐发展。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。
中能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